行业资讯

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前缀:

88.118.89344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两会·民生新观察」人才扎根、技术下沉、村医有靠!代表委员共话基层医疗升级的“三线突围”

发布日期:2025-03-1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会场外,群众说出了心中的期待:

“基层医疗机构方便、服务好,像感冒、肚子痛等小病小痛在社区医院就能解决,希望在基础设施、专科医疗水平快速跟上大医院。”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很满意,但是在软件服务提高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质量。”在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云岩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市民,就基层医疗的就诊体验、服务质量说出了心中期待。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已成为民生关切。

会场内,代表委员提出提升之法: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杨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人民政府党委委员、副镇长李英和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共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助推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杨硕:

让针灸技术“传帮带”人才“扎根”

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中医院坐诊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杨硕发现基层中医人才断层、临床疗效不佳、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和普及不够等问题较为普遍。为此,他提出了“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和“推广针灸适宜技术”的建议,推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名医工作室”和“针灸联盟”,通过“传帮带”模式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杨硕认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关键在于医生队伍建设。他建议扩大订单定向医学生规模,要求省级高校每年预留一定临床医学名额定向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实行“县管乡用”编制保障。同时,建立基层医务人员薪酬保障或补助政策,确保收入接近和达到县级医院标准。此外,探索进修学习和规范化培训并轨,采取灵活学制,通过分时、分段培训,累计制认定,帮助解决基层医生规培时间紧张问题。他还建议畅通基层医生晋升通道,探索建立独立评审体系,基层医师可凭常见病诊疗案例、健康管理成效晋升职称。

杨硕强调,要全面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次中心建设质量、强化人才保障、优化运营模式和加强监管评估,切实发挥好医共体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他建议探索推行“老中医带徒”制度,遴选县级中医院或三甲医院专家作为导师,与次中心医生结对传承,不断提高中医医生诊疗技术。同时,鼓励西医背景医生参加“西学中”研修班,通过定期举办“中医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急救”等专题培训班,推动次中心中西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杨硕还关注到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的问题。他表示,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117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361个。他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次中心建设质量、强化人才保障、优化运营模式和加强监管评估等,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容。

此外,杨硕建议借助国家优势专科的平台,大力促进省级针灸医院、市县级“院中院”或针灸中心的建设,明确其医教研等职能,完善临床教学架构和工作体系,以期更好推动针灸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健康中国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李英:

让村医有保障村民看病不再难

从社区“小”家到乡镇“新”家,李英的履职之路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5年1月,她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调任至汇川区板桥镇担任副镇长,继续用她的实干与担当,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

然而,李英最牵挂的还是基层的民生问题。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李英的身影活跃在板桥镇的各个角落。作为分管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党委委员、副镇长,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走遍了板桥镇的所有村(社区),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心倾听着群众的声音。她一边调研,一边收集基层的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医生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队伍不稳定,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待遇保障有差距等突出问题。”李英表示,自己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力度更大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政策,为乡村医生购买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后顾之忧。提高乡村医生队伍职业化水平,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我将为此不懈努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面、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李英说。

 全国政协委员傅小云:

“改体制+育人才+重帮扶”协同推进

2024年下半年,对口帮扶工作结束后,傅小云回到遵医附院工作,但他一直关心着三都自治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贵州省五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优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能力、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有很大提升和改善。希望能够更加关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谋划实施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在傅小云看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在深化体制改革上,要构建因地制宜的管理架构。

“当前国家推行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重要抓手,但需结合各地实际差异化推进。例如,不同县域的医疗资源分布、服务需求差异较大,需根据区域特点调整管理架构,理顺体制机制,形成资源整合的合力。”傅小云提到,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夯实基层医疗发展根基。任何体制改革的成效最终都依赖人才支撑,要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基层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扎根基层。

“我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当作基层医疗的‘前哨站’,县级人民医院是县级健康居民的‘守门人’,所以怎么把前哨站的人才培养好,非常关键。”傅小云说。

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做好组团式帮扶工作,长短结合提升服务能力。人才培养需要周期,短期内可通过“组团式帮扶”填补能力缺口。

傅小云认为,这种模式既能通过专家下沉快速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又能以“传帮带”方式培养本土人才,是兼顾短期实效与长期发展的有效策略。所以,提升基层医疗能力需保持战略定力,短期要利用帮扶机制突破瓶颈,长期要坚定推进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只要坚持这一方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能够稳步提升。